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唐丹工伤康复事业的启明星

唐丹,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主任(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伤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多年来,他的成绩一目了然:将一个只有十几名服务员的招待所建成为建筑面积平方米,设有12个康复病区近600张床位,全国康复治疗类别最齐全、康复训练场所面积最大、康复技术人才最集中的工伤康复机构。在未来的生命里,他的追求始终如一:发展中国的工伤康复事业,并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造福于广大工伤职工以及其他残障人士。

机会连连

1989年,唐丹从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本科毕业,分配至部队一所医院工作。刚开始从事神经内科工作,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工伤这个概念。

工作一段时间后,唐丹参加了总后举办的一个疗养康复培训班,半年的学习,让他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兴趣。得知中山医科大学招收康复医学的研究生,他毅然投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国际著名康复医学专家卓大宏教授的研究生。1995年,唐丹研究生毕业回到部队,本打算在专业岗位上继续奉献,没想到的是,一次创业机会落在他头上。

1996年广州市政府筹建残疾人康复中心,但苦于人才短缺,找到唐丹。双方一拍即合,当年唐丹即作为引进人才转业至广州, 当时军队专业技术人才的转业并不容易,尤其像他这样属于紧缺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员。广州市政府为此给部队去了公函,希望部队能够支持地方建设,这样他才被特批转业。

两年之后,唐丹迎来事业的再一次抉择。当时的广州市劳动局辗转找到唐丹,请他担任顾问,负责进行工伤康复的策划等工作。从此,唐丹锁定了人生的关键词:工伤康复。

2000年,唐丹调至广州市劳动局,负责社会劳动康复中心的筹建。对于再次转行,唐丹坦言,当时基于虑:一是,工伤康复属于全新领具挑战性,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二是发展工伤康复符合工伤保险未来发展方向,而且有工伤保险基金支持,大有可为;三是,当时广州市劳动局的领导改革意愿强烈,支持力度较大。“当时局里计划将所属一家拥有40张床位的招待所改建成康复中心,原本领导只打算拿20%的床位做康复,经过我反复做工作,领导决定将全部床位用于发展康复。领导这么大的支持力度也给了我信心。”2001年10月,全国首家工伤康复医院——广州市社会劳动康复中心成立。

借风起航

唐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2002年才批准设置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国内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呈现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是专科,且以中专为主)、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临床医生“唯我独大”的意识根深蒂固,转行当康复医生的意愿很弱。

“康复专业人才是发展工伤康复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康复专业人才康复中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为组建专业团队,唐丹回母校中山医科大学动员了几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又从全国各地动员了几名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骨科、烧伤科医生和康复科医生加入。外加7名护士,组成了当时的全部技术团队。现任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副主任的欧阳亚涛便是当时被“挖掘”的人才之一。他当时是湖南一家正厅级疗养院的康复科副主任,唐丹“三顾茅庐”将他请来康复中心,“吸引我们的是,唐丹描绘了一幅工伤康复发展的壮美画卷,画卷里,我们第一批技术团队都将成为中国康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同时,唐丹将目光投向了毗邻的香港。他多次赴港,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工人健康中心、香港职业治疗学院确立了合作关系——香港工人健康中心负责进行职业康复与工伤预防方面的培训,香港职业治疗学院负责开展作业治疗培训,都属于技术合作。香港理工大学则主要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我希望通过这种高起点的培训和合作,改变国内工伤康复领域落后的技术水平状态。

前进的路没有止境。当2005年广州市社会劳动康复中心变身为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站上更高的平台之后,唐丹开始寻求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合作,向工伤康复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目前,该康复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550人,其中专业康复治疗师200余人,本科学历占80%,硕士、博士达到40人,香港及海外培养的高学历治疗师约占全国十分之一。正是基于如此强大的人才队伍,2009年,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工伤康复综合基地,成为华南地区首家三级康复医院,并于2013年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