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光学中的隐形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打下基础.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如抓住合适的契机,选取有针对性的课题,可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发展.学生在初中阶段会较为系统地学习几何光学知识,这为拓展性的研究打下了知识基础.
针对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笔者选择“用光学方法实现隐形”作为光学部分拓展性研究的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隐形”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隐形”可以利用反射、折射的规律,通过平面镜、水槽、凸透镜等多种方式实现,所以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光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1情境的设定
情境:如图1所示,某国发射了一颗间谍卫星,用来监测我国卫星的动态.当我们在自己卫星前加装一个激光武器时,就会被它发现.如何让间谍卫星发现不了我国卫星的变化呢?也就是,如何让这个激光武器隐形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图1 设定的情境图
在这个情境中,间谍卫星相当于“观察者”,激光武器是“被隐形物”,我国卫星相当于“背景”.
2隐形的条件
一个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观察者”眼中,“观察者”就能看到该物体.可见,如希望“被隐形物”不被看到,就要让“被隐形物”反射的光不进入“观察者”眼中.希望“背景”被看到,就要让“背景”光进入“观察者”眼中.也就是说要让“背景”光绕过“被隐形物”后进入“观察者”眼中.也就是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流程如图2所示.想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原理上来说,可以采用反射或折射;从器件上来说,反射可以使用平面镜,折射可以使用水槽、凸透镜等.这就为器材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
此外,为了让“观察者”不察觉出变化,还要让“背景”不变形.凭借生活经验,人会认为进入眼中的光线是沿直线传播而来的.所以,要让“背景”光绕过被隐形物体后,仍回到原来的传播路径上,才可以让“背景”看起来不变形.这就为光路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
图2 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
3实现方案
3.1利用平面镜反射实现隐形
为方便课堂讨论,我们先来模拟一下卫星与激光武器的情境.如图3(a)所示,用左侧的泡沫板代表我国卫星的一个侧面,也就是“背景”,为方便观察,在泡沫板上用“+”和“△”标记了两个位置;用金属块代表激光武器,也就是“被隐形物”;用摄像头代表间谍卫星,也就是“观察者”.在摄像头中可以看到“背景”上的“+”字标记和作为“被隐形物”的金属块,如图3(b)所示.
图3 模拟设定的情境
如何才能让金属块不被看到呢?
学生甲提出:在“被隐形物”和“观察者”之间加一个平面镜,如图4所示.“被隐形物”反射的光会被平面镜挡住,这样“被隐形物”就不会被“观察者”看到了.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尝试一下就会发现,“被隐形物”虽然不会被看到,但“观察者”看到的也不再是“背景”,而是上方的物体,比如图4中的糖果盒.也就是说,这个方案会使“背景”变形,让“观察者”发现异常,显然是不符合隐形的要求的.
图4 学生甲提出的方案
学生乙提出:用两面反射镜,按潜望镜中平面镜的位置摆放,就仍可看到“背景”了,如图5所示.这回我们确实看到“背景”了,但看到的是“背景”上的“△”形标记,而不是原来的“+”字形标记,也就是说在“观察者”看来,“背景”还是变形了,不符合隐形的要求.
图5 学生乙提出的方案
学生丙提出:用4个平面镜,如图6所示摆放.“被隐形物”反射的光由于平面镜的阻挡,不会进入“观察者”眼中.而“背景”光经4个平面镜的反射,绕过“被隐形物体”进入“观察者”眼中.无论“被隐形物”存在与否,都不会影响“背景”光的传播.“观察者”凭生活经验会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看到“背景”,我们就会认为“背景”和“观察者”之间的直线上应没有任何阻挡,从而认为“被隐形物”不存在.这就实现了隐形!
图6 学生丙提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