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医学模式下人文教育理念与康复医学教学融合

医学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医学教育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人文教育是医疗学科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有机结合[1]。康复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重视病因学的观念,而主要从功能学角度评估与治疗。关注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同时,侧重环境、教育、职业、社区、居家等多个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因此以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核心的康复医学需要融入人文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成效。

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较多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分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两个层面[2]。课堂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实习注重沟通技巧的培养,美国医学院普遍开设“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人文医学课程[3];教学模式注重连贯性,英国将医学伦理课程贯穿到全程教学阶段;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4],激发学生应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向注重专业的具体化,而非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我国的康复人文教育还处在起始阶段,大多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停留在理论授课。过度技术化科研化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不利于维护当下的医患关系。因此如何提高康复医学生人文素质即是未来改革的重点,也是当下实施的难点。

1 康复医学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医学模式逐渐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家庭、社区为中心,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会为基础,从以疾病防治为目标转变为身心健康与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3]。这些模式的转变必然有利于康复人文教育的开展,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1.1 康复医学具有跨学科多协作的特性 医学教育倡导多元化模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促使医学人文的传播。无论是传统的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老年康复,还是目前新兴的重症康复、心肺康复等,临床许多专业都需要康复医学的介入,而康复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其它学科医学人文观念的进步。

1.2 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合作性较强的学科 有别于临床医学以药品和手术作为治疗导向,康复医学的实践性取决于它是以“功能障碍”为治疗的切入点。通过“评估、训练、再评估”的临床实践转换为人文教育经验。整个康复治疗组包括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辅具制作师、理疗师等,群策群力为患者制定统一的康复方案。

1.3 康复工作需具备耐心与恒心 长时间、重复性是康复治疗的特点。需要康复的患者大多以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疾患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遗症以及昏迷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这些疾病的恢复需要数月、数年乃至终身的康复周期。尽管先进的康复设备及康复理念逐渐缩短部分疾病的康复进程,但无可否认康复就是一场长跑比赛,不仅要求患者在训练中持之以恒,更需要康复治疗师的耐心与理解。

1.4 康复工作注重医患沟通 当下许多患者缺乏主动训练意识和预防保健常识,无法理解自身疾病的衍变以及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康复的治疗需要人文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疾病的同时,也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居家环境、家庭成员以及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通过沟通树立真诚的治疗态度,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接受正确的治疗方案。

1.5 康复医学生的培养需要建立职业人文态度 医学专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的基础上,这些都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5]。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中人文素质强调职业态度的培养[3]。康复医学人文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人文理论知识,而是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借助人文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康复实际工作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2 康复医学融入人文教育的困境

人文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医学生未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通过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塑造医学生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6]。但当前康复人文教育缺乏学科支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教学方式传统老旧。

2.1 人文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 当前人文课程的内容以书本理论为主,较为枯燥、机械化,缺乏实操性、趣味性;人文教学的形式以概念式授课和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缺乏变通性。康复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存在脱节,学生从课堂走出后无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社会实践与日常工作中。进入职场后个人人文教育逐渐中断,缺乏继续深造,未能将道德品质与业绩挂钩,职业素养与职业技术不对等。

2.2 教学环境与教学媒介的局限化 类似于其他通识课程,康复医学人文教育过分课堂化,开展的活动投入力度小,影响力甚微;缺乏与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服务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单位的合作。课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明显不足,学生难以从其它教学媒介获得相关的人文知识。